【媒体关注】探访寒地产业新貌 感受绿色生态之韵——外国主流媒体记者走进亚布力、苇河林业局
日走进龙江森工集团亚布力林业局、苇河林业局,深入探访寒地林业转型发展新貌。从耐寒“太空舱”制造车间到“森林有机”鲜食玉米生产线,从智慧生态指挥中心到绿色种植基地,外媒记者用镜头与文字记录龙江森工在林区生态保护与绿色产业发展之路上的创新实践。
亚布力惊蛰房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紧锣密鼓生产着的耐严寒“太空舱”吸引了外媒记者的目光。数十间箱式房屋整齐排列,木质外形的墙板看起来有些“单薄”。
“这种房子真的能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里住吗?”一位外媒记者现场提出疑问。惊蛰房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洪林向他们介绍,这种箱式房屋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冷库级别的聚氨酯防寒材料,去年冬季室内温度基本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既适合居住,也能用于森林管护与防火、旅游景区和大型工地的临时用房。
相比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箱式房屋无需打地基,不会破坏林区植被,还能随时移动,可根据需要组合成以18平方米为单元的任意面积。“近四年来,我们每年销售额都在1000万元左右,月产可达30套。”刘洪林说。外媒记者一边听,一边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寒地装备的新亮点。
离开车间,外媒记者又循着清新的谷物香气走近鲜食玉米加工生产线。轰鸣的机器声中,玉米在传送带上快速流转。记者们俯身观察流水线,不时举起相机记录下“趁鲜加工”的全过程。依托森工林区的生态优势和亚布力局公司认证的17万亩土地,“森林有机”鲜食玉米实现了从田间采收到入库仅需3小时的加工速度,最大程度锁住玉米的鲜美。
“这条产业链可以从源头追溯至与农户签约、测土施肥、分户排期种植,再到生产销售,覆盖土地、工厂与市场的全流程。”森耕农业集团负责人陈思浩在现场接受采访时说,加工厂预计年产值可达2亿元,带动300户农户增收,种植鲜食玉米亩均增收约1000元。
在苇河生态综合指挥中心,外媒采风团深入了解这座占地8600平方米的集森林防灭火、林区防汛应急指挥、资源管护调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建筑。中心配备GIS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监测等先进技术,可对辖区19.8678万公顷森林资源进行实时动态监管。
“我们全面推行‘人天地一体化’森林管护模式,依托专业护林员和智能无人机协同作业,实现责任区内森林、农田及河流的全天候巡护。”苇河生态指挥中心森林资源部部长陈亮说,目前已组建198人的专业管护队伍,并与养殖林蛙、蜜蜂等生态养殖户签订管护责任状,共同构建专群结合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我们还严格执行24小时事件上报和响应机制,确保在发现异常情况后,迅速逐级上报、依规处置,切实维护国家森林资源安全和区域生态稳定。”陈亮说。
随后,外媒采风团一行走进苇河果蔬种植基地,探访盘活闲置资产打造的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区。基地目前建有106栋果蔬大棚,涵盖30余棚蔬菜种植区、60栋葡萄大棚及网纹瓜、草莓等特色水果种植区,并开辟山野菜种植专区,培育刺嫩芽、婆婆丁等。
苇河林业局有限公司森林食品分公司副总经理宋春雷表示,种植基地严格遵循绿色种植标准,全程禁用化肥农药,通过生态循环模式保障产品天然品质,所产紫珍香、南太湖葡萄等优良品种已进入成熟期,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采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